飲食關乎著孩子的身體健康,是孩子從事其他任何活動的根基。沒有一個好的身體,任何事情都無從談起。好的飲食習慣不僅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,更讓孩子在健康中收獲快樂。
孩子好的飲食習慣也不是一天就能培養(yǎng)成的,要日積月累,父母要從小抓起,一朝一夕從家庭教育人手。
不強迫孩子吃東西,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萬分關注孩子的飲食,生怕孩子吃少了、吃不好,營養(yǎng)不良造成孩子長得不快、不大、不高,影響孩子智力、體力的發(fā)展。父母們往往絞盡腦汁做出各種可口的飯菜,孩子吃得少了點,還得去看醫(yī)生,買各種開胃消食的藥吃。
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,父母首先就不能急于求成。每天讓孩子吃很多或者不斷地給孩子買營養(yǎng)品,這樣做不僅對孩子健康沒有益處,還會害了孩子。因為如果孩子早期營養(yǎng)過多,生長過快,將影響終身的血壓、膽固醇水平、代謝、胰島素抵抗、動脈硬化、骨骼健康、學習能力,甚至壽命長短。
“一口吃不成個胖子”說的也是這個道理。 “小小人兒,小小胃口。”這是美國育兒界常說的一句話。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想吃,什么時候不想吃,在餓的時候他會自己作出反應。
千萬不能強迫孩子吃東西,否則會使孩子對吃產生一種恐懼、抵觸情緒,結果反而適得其反。
晶晶從出生起就是一個胃口小的寶寶,別的同齡的寶寶能吃100毫升奶的時候,她才吃60毫升。媽媽從開始的擔心,到后來慢慢接受事實。她天生就是這么小的胃口,只要她吃飽了,不再吃了,媽媽也不強迫她吃。晶晶的身體也一直很好。
晶晶的媽媽就懂得了這個道理,沒有對孩子進行強迫。因為孩子小的時候,比如在一兩歲以下的孩子,有時候會因為專注于某種生長發(fā)育,而暫時忽略了吃,這是很正常的。
比如,在孩子專心致志地學習走路的時間里,可能他會把專注點放在腳上,一有機會就去練習走路,而對飲食漠不關心。這個時候,父母盡量放寬心,別把孩子吃飯問題當作心頭病一樣,只要等到孩子過了這一階段,他自然會重新拾起對飯的興趣。
有一句古話:“要得小兒安,需得三分饑和寒。”大致意思是:要想使孩子平安健康,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、穿得太暖。也就是在孩子吃飯問題上,我們應該提倡“七分飽為安”。
我們知道,隨著經濟的迅速發(fā)展,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。對大多數(shù)家庭來說,給孩子吃飽穿暖早已不成問題。那些生活條件較為優(yōu)越的家庭,孩子更是被極其豐富的營養(yǎng)所包圍。
現(xiàn)在的父母們最怕孩子營養(yǎng)不良, “孩子吃得多就長得快”更成為他們一致的共識。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。如:孩子處在幼兒階段時候,若家長對他們的飲食毫無限制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養(yǎng)得白白胖胖的孩子還是很嬌氣、愛鬧病。
那是因為兒童往往不知道饑飽,給多少就會吃多少。但是這個階段孩子全身的各個器官都處于一個幼稚、嬌嫩的狀態(tài),它們的活動能力有限,如消化系統(tǒng)所分泌的消化酶的活動比較低,量也比較少。在這種客觀生理條件下,如果不了解其消化器官的運作原理,給孩子吃得太飽,就會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負擔,從而引起消化、吸收不良。
長期如此,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性格,使孩子變得急躁易怒,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,注意力分散。
這是因為胃中食物過多時,機體必須輸送大量的血液到胃腸幫助消化,由此就使腦部的血液供應相對減少,長期下來會使大腦的功能減弱,造成智力發(fā)育遲緩;進食過多,也會加重大腦控制消化和吸收等消化系統(tǒng)神經的負擔,并使這部分神經長期處于抑制狀態(tài),兒童就很難對新事物、新知識產生興趣。時間久了,也會影響兒童的記憶力。